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部分企業環保責任缺失,對進水水質把關不嚴。污水處理廠進水超標根源在于廠方環保責任意識不強,對進水把關不嚴,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以A2/O系統為例,進水pH值過高、過低,均會影響微生物正常生長;COD濃度過高導致碳氮比失衡,氨氮濃度過高會抑制硝化菌,均會影響脫氮效率。廠方放松對進水水質的控制,為排污單位超標排污留下空間,并大大增加了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風險。有的廠方為節約運營成本,擅自關停部分生產設備,造成生產設施運行不正常;有的廠方受經濟利益驅動,違規接納高濃度廢水和有毒有害廢水,造成工藝設施運行紊亂,出水超標成為常態。
二是污水種類、水量超出污水處理設計能力。有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后,成為“名負其實”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有的工業污水處理廠超行業范圍接納污水,污水成分復雜化,導致污水處理設施難以正常穩定運行。如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按照醫藥行業污水特征設計,建成后卻接納了制藥、食品、造紙、化工等眾多行業廢水,出水總氮等指標長期超標。
有的地方納污管網范圍前期論證不充分、不科學,導致污水廠水量超負荷,如某市曾出現過70%以上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的情況。城市排水管網雨污分流不到位,暴雨期雨污混流也可能導致進水水量暴漲。污水處理廠進水水量超負荷直接導致沉淀、生化等工段水力停留時間縮短,污水處理效率下降。
三是部分企業運維管理水平不高,事故應急能力不足。部分污水處理廠管理及培訓制度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欠缺,設備故障排除不及時,水質監控存在盲區,預警機制不健全,對異常情況調度滯后。同時,應急設施容量不夠、應急預案針對性不強、應急保障物資欠缺等問題在污水處理行業還較為常見。
破解污水處理廠超標難題,需從多方面綜合施策,嚴防嚴控,系統提升污水治理能力。
首先,壓實排污單位環保責任,嚴控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污水處理廠要主動承擔環保社會責任,強化達標排放的法律意識,科學確定接管標準,對不符合接管標準的污水有權拒絕接收。排污單位要主動承擔治污責任,嚴格遵守污水處理委托合同約定,確保廢水達標排放。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日常監管,對惡意違法排污企業從重處罰。
同時,污水處理廠應健全進水超標防范措施,對超標進水快速有效應對。例如,某化工園區工業企業廢水全部采取明管輸送,在污水處理廠進水區實施“一企一管一閘一監控”,進水在線監控數據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并全部公開,水質一旦超標,進水系統立即自動切斷進水閘閥。這種全方位、無死角的進水監管模式,全面激發了園區企業治理污水的緊迫性和主動性,保障了污水處理廠進水安全。
其次,加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技術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地方政府要加快推進城鎮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改造,防止暴雨期雨水對污水處理廠造成沖擊。水量長期超載的污水處理廠應盡快實施進水分流或擴容改造。健全污水處理廠進水高峰預警及調度機制,及時化解水量超負荷風險。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應謹慎接納工業廢水,禁止接入生化性差、有毒有害類生產廢水。對接納工業廢水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工藝、規模、納污范圍、達標情況開展評估,嚴控可接納的工業廢水水質、水量,不準接入不符合接管要求的工業廢水。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實施技術升級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確保出水達標。
第三,增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維護能力,嚴防環境事故風險。強化污水處理廠設備維護、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運行管理、環保制度建設;健全“納管單位—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水質全過程在線監控體系,強化污水處理全過程控制,科學調控運行參數,實現污水處理設施精準調控、高效穩定運行。
加強對水質及工藝設施運行參數異常情況的研判,健全預警機制,分類制定應對措施。制定污水排放事故應急綜合調度機制,對排污單位同步實施分級響應,及時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接納量,有效化解環境風險。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完善應急設施以及監測儀器、應急藥劑等保障物資,全面提升廠方環境風險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