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治理開始以細顆粒物和O3協同控制為核心,積極探索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氨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減排,對重點污染物協同治理。
十年來,重點行業大力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從源頭和末端減少大氣污染物——
火電、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及系列排放標準陸續出臺;重點行業開展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持續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全國累計淘汰鋼鐵產能近3億噸、水泥產能近4億噸、平板玻璃產能1.5億重量箱、煤炭產能超10億噸;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實現動態清零。
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較2013年增長26%,而煤炭消費量基本持平,清潔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穩居世界第一。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93%,清潔煤電體系。
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綠色化。大力推進“公轉鐵”,2021年全國鐵路貨運量達47.2億噸,實現“五連增”,推動建成投運多條企業大宗貨物鐵路專用線。連續實施重型車國四至國六排放標準,新生產重型車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淘汰老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超過3000萬輛,新能源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車用油品標準從國三升級到國六,硫含量下降90%,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三油并軌”。
加強城市綠地建設,搬遷重污染企業,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消滅裸露荒地,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實施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同時,也加快了發展方式轉型,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通過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嚴控重點時段重污染天氣出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017年起,我國在重點區域連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績效分級,覆蓋鋼鐵、焦化等39個行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進行差異化管控,促進行業轉型升級。重點區域共27.5萬家涉氣企業納入應急減排清單,提前部署限產停產措施。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多萬戶居民的冬季清潔取暖散煤替代,保障百姓溫暖過冬。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范圍又增加了晉冀魯豫地區20個城市。
正是由于多年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重污染天氣越來越少了,PM2.5濃度越來越低了。2020年第四季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9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數比2016年同期下降87%。長三角已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今年年初,冬奧會賽期正值冬春交匯季節,環境氣象條件不利,國際舞臺卻見證“北京藍”貫穿北京冬奧會始終。歷經霧霾,方知藍天美好。望著各國運動員在湛藍的天空下騰空翻轉于首鋼滑雪跳臺,廣大人民群眾也對藍天獲得感有了更多切身體會。
創新手段根除癥結,步履不停奮斗不止
欲窮大地三千界,須上高峰八百盤。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大仗、硬仗,不光要用狠勁、韌勁,還要用好“巧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找準問題根除癥結。
為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從總理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開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成因專題研究。
2017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經過3年的努力,我國在大氣污染成因機理、影響評估、精準治理、預測預報等方面實現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
同時,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開展“一市一策”技術幫扶。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治氣“送技術、解難題”。
山東省德州市創新了降塵和積塵雙考核、差異化減排以及冬防跟蹤會商研判等多項做法;
河北省邯鄲市開展了區域敏感源篩選研究以及邯鋼搬遷的廠址優選工作,支撐區域污染源優化減排;
山西省長治市科學開展抑制揚塵、限制機動車、重點管控工業和民用燃煤燃燒等工作;
……
有了“量體裁衣”式的綜合解決方案,各地空氣質量也隨之改善。歷經多年科研攻關,總理基金“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圓滿完成。
應對大氣污染不僅要溯源,還要提前監測預警,方能在運籌帷幄之中妥善應對。
2013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設立了大氣環境質量預測預報中心,逐步建成高性能計算機集群和具備多模式集合數值預報能力,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逐步完善。
2016年,全國區域、省級站、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聯網預報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國空氣質量預報體系初步建成。
大氣污染日常監督監測也借上了科技“東風”。借助大數據、走航、無人機、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領銜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各地逐漸搭建起自己的智慧監管平臺……生態環保鐵軍手握環境監測數據“指揮棒”,懷揣污染成因“定位器”,身佩預知未來空氣質量的“望遠鏡”,腳踏實地地在治氣路上努力作為。
從“憑經驗”到“靠數據”,逐步形成了預警、監測、考核、執法、治理一體化的大氣環境監管體系。
2017年4月,224人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開展強化督查,既督企又督政。對督查中發現的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慢作為,環保責任不落實等情況,既公開又追責。對工業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集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不力的城市,進行掛牌督辦或公開約談,發揮督查的震懾效果。
執法監督強化邊督邊改。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實行“拉條掛賬”式跟蹤管理,督促企業限期整改到位。對檢查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對專項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環境問題隱患,推動問題及時整改。
隨著治污工作的細化,“強化督查”變為“監督幫扶”,由秋冬季攻堅拓展到聚焦夏季臭氧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擴大……
“十三五”期間,大氣監督幫扶累計檢查企業(點位)210萬個,幫助地方發現問題27.2萬個,完成6.2萬家涉氣“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推動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
治氣漫漫路,十年見變化。十年來,我們頭頂上天空的“顏值”一年比一年高了,我們呼吸的空氣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對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強了。這是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成果。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讓我們站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改善空氣質量的新起點,征程不止步,昂首更向前。